Hi,欢迎来到吴忠市中小企业公共综合服务窗口平台!
首页 > 通知公告
资讯中心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关于推进 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8-11-14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关于推进

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工信部联产2016446

 

 

 

 

工业是强国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工业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 渗透到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对推动工业由大变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关键性的影响。为贯彻落中国制 2025推进工业文化 加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深刻认识工业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

我国在推进工业化的探索实践中孕育了大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工文化典型形成了自力更艰苦奋无私奉爱国敬业等中国特色的工业涌现了一大批彰显工业文化力量的优秀企业也留下了一大批承载工业文化的 物质财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当前我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与工业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密切相关集中表现为创新不专注不诚信不实 业精神弱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工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工业文化在工业化进程中衍生积淀和升华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会行为及价值取向是工业进步最直最根本的思想源泉是制造强国建设的大精神动力是打造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在着力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略的关键时期既需要技术发展的刚性推动也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撑。大力展工业文化是提升中国工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塑造中国工业新形象的战 略选择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有力支撑。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

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绿共享的发展理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推进实中国制 2025为主线大力弘扬中国工精神夯实工业文化发展基础不断壮大工业文化产业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工业文 化提升国家工业形象和全民工业文化素养推动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传承创新。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广泛借鉴世界工业文化

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推动新时期我国工业文化的全面发展。

坚持融合提升。发挥硬实力的载体作用推动软实力的延伸与拓展促进其相 互渗透与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优势与最佳效能。

坚持协同推进。凝聚发展工业文化的社会共识整合工业文化各类资源与相关部门协同培育和发展工业文化产业建设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工业文化发展 的良好环境。

坚持重点突破。聚焦突出问题重点抓好工业设工业遗工业旅业 征信以及质量品牌企业文化建设等领域工作形成竞争新优势。

(三主要目标

传承和培育中国特色工业精神树立工业发展新理念提高全民工业文化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通 5-10 年时间涌现一批体现时代精神的大国工和优秀企业工业产品的文化元素充分展现工业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 点中国制造的品质内涵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主要任务

(一发扬中国工业精神 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一批尊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产业工人引导企业建立

技能人才奖励机制“大国工匠标杆发挥模范带动作用使工匠精神成为产者的行为准则和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引导企十年磨一剑”,长期专注于产品 的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工业生产与管理实践。

践行创新精神。提高工业企业创新意识鼓励企业通众创等新型方式发创新活力建设一批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创新把创新的理念融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成果展示沙龙等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树立一批创新典型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倡导诚信精神。传言必行必果的诚信精神推进工业诚信体系建设


 

推动部门间企业信息共享发展工业征信服务适时发布失信企业名单形成诚

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环境让诚信担当成为自觉行动。

培育企业家精神。倡导实业兴国的发展理念树立开放合作共赢的博大怀强化创业兴业的价值导向。通过创业训练行业领军人才培训等活动育 一批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把握时代脉搏具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家队伍。

(二夯实工业文化发展基础 强化工业文化理论支撑。鼓励开展工业文化基础研究形成工业文化理论

系。开展工业文化对工业软实力提升和制造强国建设支撑作用的研究。探索建立 工业文化发展指数对我国工业文化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统筹利用各类工业文化资源。开展工业文化资源调查梳理和挖掘工业遗产、 工业旅工艺美工业精神及专业人才等资源建立工业文化资源库。加强各 类资源的统筹协调推动资源的保护和开放共享创新使用模式。

健全政策标准体系。组织开展相关政策研究推动形成支持工业文化发展人才等政策体系。发挥行业组织和企业的积极作用完善基础制度和 标准体系建立科学的工业遗产等级评估标准。

(三发展工业文化产业 推动工业设计创新发展。强化创新设计引领推动工业设计从产品设计向

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鼓励企业工业设计中心与设计机构协同发展壮大工业计产业。建设开放共专业高效的创新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 设计集群。鼓励发展体现中国实力和文化魅力的设计产品和设计服务。

促进工艺美术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技艺的保与传承推出一批工艺美术珍品。积极引导企业运用新技新工新材创新发展工艺美术产业。培育一批示范性创新创业工艺美术特色区域和大师 工作室打造工艺美术特色区域品牌。

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开展调查摸底建立工业遗产名录和分级保护保护一批工业遗产抢救濒危工业文化资源。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工业遗产保领域合理开发利用工业遗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利用老旧厂设备等依法建设业博物馆

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倡导绿色发展理念鼓励各地利用工业博物馆工业遗 址产业园区及现代工厂等资源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工业旅游产品。加强相关部门协同促进工业旅游与传统观光旅工业科普教育相结合。鼓励企业


 

过开放生产车设立用户体验中心等形式进行产品展示和品牌宣传建设一批

有社会公益功能的工业旅游示范点。

支持工业文化新业态发展。利用数字技网络技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术手段推动工业文化创新发展。推动工业文化与数字媒可穿戴设机器人、 智能汽车等新领域的融合发展催生一批新技新工新产新业态。结合区 域优势和地方特色打造一批工业创意园区和工业文化特色小镇。

(四加大工业文化传播推广力度 完善工业文化传播机制。充分发挥全社会各方力量构建运行高支撑有

的工业文化传播体系不断增加传承载体拓展传播渠道使公众更好地理掌 握运用和参与工业文化建设和发展。

推动工业文化教育。鼓励开展工业文化进校技能人才进课堂等活动工业园区等设立工业实训基青少年工业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开展多层次 的工业文化教育活动。

开展工业文明科普活动。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提高工业文明科普服务能力举办中国工业主题日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针对社会关注的重点行业和热点领 域普及工业知识提高全民对工业发展的认知水平。

加强工业文化宣传。综合利用传统媒新媒体等多种传播途径扩大工业化宣传。通过博览大赛等活动展示工业文化成果营造发展氛围。支持 创作工业题材的文化作品弘扬中国工业精神传播当代工业价值观。

(五塑造国家工业新形象 强化绿色工业理念。推进落实绿色制造构建高效清洁的绿色制造体系

展绿色工业。加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效能和水准强化安节能意识开 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打造中国制造绿色形象。

培育国家工业品牌。实施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提高工业品的质量和文内涵。强化品牌意识坚持增强科技研发能力与实施品牌战略并重调动各类创新 主体的积极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企业和工业品牌。

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促进工业文化发展与科技实制造能力的同步提升丰富中国制造的文化内涵推动中国制造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化方向发 展提高我国工业的综合竞争力。

树立中国制造国际形象。多角度立体化传播和塑造国家工业形象工业整体实力提高国民对中国工业产品的认同感增强国外公众对中国工


 

产品的认可度提升中国制造美誉度

保障措施

(一完善支撑服务体系

引导各类行业组织参与工业文化建设支持成立相关行业组织。培育一批务能力服务质量高的工业文化中介服务机构打造一批工业文化领域综合服务 平台。探索开展工业文化产业市场监测和经济运行分析。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等政策的协同。健全完善政府支持引导全社会参与

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探索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PPP模式建设综合服务平 台工业博物馆促进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等。鼓励各类资本设立工业文化发展金。鼓励各地在推进实中国制 2025过程中统筹加强工业文化建设。鼓励 各地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工业文化发展。

(三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产业工人的职业精神培育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的人才队伍。鼓励各类机构在创新设工业遗质量品牌等方面开展职业教和培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大力培养工业文化理论研究人才打造一批素质过硬 的宣传队伍。支持行业组织研究开展从业水平认定。

(四加强示范引领与交流合作

建设工业文化产业基地有序推进工业文化城市园区和企业试点示范一批行业与企业文化标杆。鼓励政产学研商等各界加强交流共同推动工业文发展。支持各地围绕工业文化发展理质量品牌建企业文化等举办多层多领域的交流活动结合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打造若干具有广泛影响的国 际性工业文化活动促进工业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加强组织实施

加强规划统筹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建立有利于工业文化发展的协同作机制。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财政部门要明确推动工业文化发展的责任, 结合实际制订实施方案推动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2016 12 30

返回顶部